1887年阿弗瑞德?克虜伯去世時克虜伯鋼鐵廠已經發展成為擁有20000名員工的鋼鐵巨頭。
1867年,德國在第二屆巴黎世博會上展出克虜伯軍工廠生產的全鋼線膛后裝大炮。
從1811年到1914年這100年之間,德國鋼鐵工業經歷了跳躍式的發展,到一次大戰前行業雇員總數達44萬余人,生產效率提高了25倍之多,鋼鐵生產總量到20世紀初已經突破200萬噸,奠定了德國工業強國的基礎。
1905年克虜伯生產的艦炮和火炮
隨著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其鋼鐵工業也進入了壟斷擴張階段,經濟壟斷與政治獨裁相結合及鋼鐵工業的全面軍事化成為這一時期德國鋼鐵工業發展的兩大特點。一戰后德國鋼鐵工業在政府的扶持下得以迅速恢復。
1929年德國再次成為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產鋼國。
一戰期間的克虜伯炮廠
931年弗里茨?蒂森加入納粹黨,標志著德國鋼鐵工業全面與納粹勢力結盟,而另一家鋼鐵巨頭克虜伯鋼鐵公司則大發戰爭財,成為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最大的軍火供應商。客觀上兩次大戰刺激了德國鋼鐵工業的井噴式發展。
1945年二戰結束前,德國鋼鐵總產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6700萬噸。
二戰期間克虜伯的虎式坦克生產線
二戰后期盟軍對德國本土的鋼鐵工業基地魯爾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基礎設施損毀率高達80%以上德國,戰后初期德國鋼鐵工業生產能力已不足戰前的20%。
二戰后期被盟軍轟炸后的多特蒙德
隨著德國分裂,東部地區的部分產鋼設備被搬遷到前蘇聯地區德國,西部地區則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下開始復蘇。為了防止德國軍事實力的再度膨脹,西部占領國管理委員會一方面通過了鋼鐵工業“脫鉤”決議。即瓦解戰前存在的壟斷型鋼鐵企業,避免鋼鐵工業與政界的關系過于密切。另一方面則全面支持鋼鐵工業的戰后重建。
1952年,在法國的倡議下成立了歐洲煤鋼聯盟,監控并確保德國鋼鐵工業有序發展。
1957年,西德的粗鋼總產量已經恢復至二戰前1600萬噸的水平。
克虜伯的機車車間
位于艾森的克虜伯工廠
1974年西德的鋼產量則達到了歷史最高紀錄的5300萬噸,成為德國經濟復興的重要標志之一。
現在,德國擁有眾多世界級的大型鋼鐵集團,德國鋼鐵業呈現出較強的多頭競爭態勢。就冶煉技術而言,目前德國主要采用高爐煉鋼法(占目前粗鋼總產量的68.9%)和電弧爐煉鋼法(占目前粗鋼總產量的31.1%)。